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

小平的可貴,在於對內不折騰,對外有謀略

8月22日是小平同志114周年誕辰,也是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。
小平的可貴,就是對內不折騰,對外韜光養晦,死死抓住這幾十年難得的國際環境,果斷把中國推上了一個台階。
當然,作為一個歷史人物,小平同志也必須接受歷史的評價,而無論評價如何,小平同志是中國改革開放最主要的開創者,正是他主導的改革,徹底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後長時間的「短缺經濟」的現實,也由此,主觀、客觀地推動了中國政治、社會、思想、文化等方方面面領域的變革。沒有鄧小平同志,中國的歷史會被改寫。

在最近幾年,對於小平同志的評價,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分歧,而分歧的焦點在於,改革開放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一些「副產品」——腐敗、貧富差距、意識形態混亂、新自由主義泛濫、道德滑坡,等等問題,很多被歸結到了小平同志身上,仿佛他的方針政策導致了以後的消極現象。
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,我們如何評價一位主管人。
對於一個主管人的評價,有三個維度:使命、擔當和「局限」,我們試從這三個維度來評價小平同志。
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問題,而問題的集中表現,就是一個時代的主要矛盾。而對主要矛盾進行破題、突破、解決,就是當代主管人的使命,順之者昌,逆之者亡——這才是符合歷史決定論的。在鄧小平那個時代,主要矛盾是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」,當務之急是,蘇共已垮台,如果中國人民再窮下去,社會主義就沒有出路。能不能認識到這一主要矛盾、能不能看到這一歷史使命,是對主管人的第一個「大考」,毫無疑問,鄧小平始終清醒。

使命在肩,但未必每個人都敢於擔當。戈爾巴喬夫臨陣逃脫一敗塗地,時刻提醒我們主管人擔當的重要性。而在擔當的問題上,小平同志是沒有絲毫猶豫的。對於改革開放,黨內的阻力遠比我們想像的大,面對阻力,小平同志不是「小步慢走」,而是「大步快走」,以至於連西方世界都對中國產生了誤判(以為中國已經「和平演變」)。這樣大步子的改革,對於鄧小平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和同志們的不解,可以說,沒有小平同志的擔當,今天的中國不會有如此巨大的成就。

最後我們要談到「局限」,之所以要打上雙引號,是因為這個局限,並非主管人個人的局限,而是歷史的局限。一代人克服、解決那一代最迫切、最危急的問題,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。主要矛盾是始終運動的,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,主要矛盾也必然由量變到質變,產生新的一個個問題,從而形成新的主要矛盾。在這舊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新的問題,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,有待在新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條件下,予以解決。鄧小平的方針政策在他所處的時代是正確的,但隨著時間、環境條件的變化,這些方針政策必須有新的調整。所有的這些,又構成了繼承者的新的使命,這才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。把新的問題推給歷史人物,是不負責任的。

腐敗、貧富差距、意識形態混亂、新自由主義泛濫、道德滑坡……這些問題確實存在,有些也確實因為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政策失誤所致,但所有的這些,都是需要我們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研究和解決的。小平同志生前,看到了這些問題的苗頭,並且予以警示,可以說,他的歷史使命已經超額完成,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他。我們需要的是有鄧小平的智慧與膽略,來解決好當前的問題。
轉自作者:嚴鋒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